[今日红塔] 别了,玉溪滇剧院旧楼今日拆除...
近日
玉溪滇剧院旧楼拆除
这个承载无数回忆与荣耀的地方
即将在轰鸣声中成为历史
消息传来
许多玉溪人心中满是不舍与感慨
玉溪滇剧院始建于1952年,前身为玉溪人民实验剧团滇剧队。从那时起,它便在玉溪的土地上生根发芽,茁壮成长。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,剧院名称虽历经更迭,从滇剧队、滇剧团到如今的滇剧院,但传承和发展滇剧艺术的使命从未改变。
许多老玉溪人还记得,那片位于新兴路63号的大院里,则存留了一代又一代滇剧人的艺术人生。从它门前走过,一眼望去,那里是一座叫做红旗剧场的建筑,曾经也是州街独有的文化符号。
红旗剧场,始建于1952年10月,它曾经是很多70、80后童年里不会褪色的大玩场。除了能看到滇剧外,电影放映也是它的特色。
史料记载,自1952年10月至1997年6月的45年间,滇剧院共在红旗剧场演出7200余场,放映电影14000余场放映录像3500余场,接纳各种会议280余场次,满足了剧团需要,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
1997年红旗剧场被鉴定为危房,1998年旧剧场拆除。如今的滇剧院内,红旗剧场的位置成为了一片宽阔的停车场,方便了来老街游玩办事的人们。
滇剧院与红旗剧场的建设同步,1952年成立,当时的名字叫做玉溪人民实验剧团滇剧队。老艺术家们整理 、复排了一批如《花子骂相》《 烤火下山》《送京娘 》《长亭铡侄 》《荆轲刺秦 》等传统剧目,创作了一批如《逼死坡》《红云山》等现代剧目。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后,1974年,玉溪地区滇剧团得以恢复,先后创排了《孤山擒匪》《 哀牢钟声》《奔向光明》等一批剧目,并在各类省、市级展演中获得荣誉,再次焕发出生机。
1994年,由李钟发创作,滇剧团排演的现代滇剧《朱德与唐淮源》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“ 五个一工程奖”。这是云南省首个该奖项获奖作品,成为 云南地方戏曲获奖 的重要标志。
1999年,新编滇剧《京娘》先后到京、沪两地演出, 受到观众、专家一致好评,领衔主演冯咏梅也一举摘下“ 中国戏剧梅花奖”和“白玉兰主角奖”两项桂冠,成为滇剧表演艺术的佼佼者。与此同时,一批传统小戏的青年演员 ,也在全省比赛中获得优秀表演奖。此后,《西施梦》《草地晚餐》《雁鸣陀关》《抚仙湖之恋》《背叛》《五台会兄 》等剧目创作、改编的成功,更揽获了文华表演奖,上海白玉兰“集体奖”,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传承奖、贡献奖等多个国家级及省级大奖。
2008年6月,“玉溪滇剧”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同时玉溪滇剧院(团)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。
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后,剧院正式更名为“玉溪滇剧(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) 传承保护展演中心”,同时加挂“玉溪市滇剧院”牌子。
建院七十多年来,玉溪滇剧院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财富,发掘、整理、创作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、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戏剧作品。
在老玉溪人的记忆中,玉溪滇剧院是文化生活的重要地标。那时,没有如今丰富的娱乐方式,一场滇剧演出便是大家最期待的文化盛宴。剧院里座无虚席,观众们跟着演员的一招一式、一颦一笑沉浸在剧情之中,掌声、喝彩声此起彼伏。无论是传统剧目里的家国情怀,还是现代剧目中的时代精神,都在滇剧院的舞台上演绎得淋漓尽致,成为大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。孩子们跟着长辈走进剧院,虽然起初可能听不懂那些唱词,但热闹的场面、华丽的服饰、精彩的武打动作,都在他们心中种下了艺术的种子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多元文化兴起,滇剧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年轻一代娱乐方式日益丰富,观众群体也在不断萎缩 。尽管如此,玉溪滇剧院的艺术家们依然坚守着这份热爱,努力创新,尝试将滇剧与现代元素融合,吸引更多年轻观众。
如今,玉溪滇剧院拆除,那些曾经的精彩演出、那些为滇剧艺术奉献一生的艺术家们,都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珍贵片段。但滇剧艺术不会因此而消逝,它的唱腔、表演形式早已融入玉溪的文化血脉之中。
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在这片土地上会崛起一座全新的文化地标,续写玉溪文化发展的新篇章。而玉溪滇剧院的故事,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,激励着后人继续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。
—END—
本文出自『高古楼网站』转载需获授权并注明出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