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 | 小暑至,暑气升!节气饮食与养生重点,一文看懂→
7月7日进入小暑节气。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,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。此时既高温炎热,也降水增多,甚至可能出现大暴雨、雷击等现象。民谚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,正是对全年最闷热气候的生动描述。暑湿交蒸时节,如何调摄养生,安然度夏?
小暑将至,炎炎似火的盛夏正式登场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暑,热也。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小也。”意指这个时节暑气上升,气候炎热,但还没有热到极点。俗话说“热在三伏”,小暑时期正是伏天的开始。
这个时候雨热同期、高温潮湿,人体内守的阳气很容易浮越在外,气温的升高也会导致心烦气躁,户外活动常常使人汗流浃背,适量出汗可以散热清心,但大汗则会导致气随津泄,伤气又伤阴。因此,出汗后适时补充水液,但不能贪食生冷,否则更伤阳气。小暑时节,虽暑气未极但暑湿俱盛,此时调理养生的重点是消暑宁心、健脾祛湿。
在小暑时节内,人们很容易感觉到精神非常疲惫,而且出汗很多,会觉得口渴多汗,会觉得脘腹胀满,有时候会感觉到恶心,甚至感觉到腹满腹泻、胸闷气短一系列症状。之所以出现这些症状,跟暑邪的特点有关。
第一个特点是热邪,它有热邪的特点,容易耗气伤津,造成疲惫。
第二个特点是湿邪,湿性重浊黏腻,很容易困脾,造成脾胃运化方面的问题。
此外,又容易困表,造成头疼、头重如裹、身体酸重等等一系列的症状。
小暑时节要特别注意两个脏腑的养生,一个是心,另一个是脾。
心在中医理论中是君主之官,性属火,其气通于夏。也就是说,在夏天阳气非常亢盛的时候,我们的心气也容易过旺,因此很容易出现心情烦躁甚至包括睡眠不好等症状,尤其是对于有一些基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讲,这些就更加常见。
脾在中医理论中是属土的,喜燥恶湿,在时节对应上来讲,是通于长夏季节。长夏季节就是小暑这段时间。在小暑时节,湿邪很容易困脾,造成脾胃功能运化失常,比如,会出现消化障碍、腹胀、食欲下降、腹泻等等。因此在养生时可以有意识地多服用一些健脾的食物。
7月暑热之气盛行,若侵入人体可能引发中暑,出现高热、烦躁、头晕、头痛、胃口不佳,甚至神志昏迷、血压下降等。此时节如进行户外活动应避免太阳直接照射,做好防晒,少量多次补水,否则容易灼伤皮肤、导致中暑。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,应尽量减少外出。
夏季防寒同样重要。如贪凉饮冷无度,伤害脾胃,就会导致疾病。许多爱美女性在空调房内穿着露脐、露腰的上衣和超短裙,也容易造成风寒邪气侵袭。夜间休息时,留心室温不可过低,尽量选取质地轻薄、柔软的卧具,做好腹部的保暖。
夏季暑湿较盛,淋雨、涉水、久处湿地容易导致身体被湿邪侵袭。应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,淋雨或涉水后要及时擦干身体、更换衣服。不宜在泳池或浴缸内长时间浸泡、洗浴。
现代人们不管是家里还是商场、办公室,都冷气充足,空调、电扇必备。俗话说“夏夜避风如避箭”,《摄生消息论》也说:“不得于星月下露卧,兼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,一时虽快,风入腠里,其患最深。”睡觉时应避免着凉,不在风扇、空调出风口睡眠,不睡地板。否则,轻者伤风、腹泻、骨关节疼痛,重者甚至面瘫。
消积润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海蜇的国家,西晋张华在《博物志》就有食用海蜇的记录。海蜇具有清热化痰、消积润肠的功效,将海蜇与黄瓜、蒜、香菜等一起凉拌食用,无疑是小暑时节解暑开胃的佳品。
许多地方有小暑“食新”的习俗,即尝新米、喝新酒。据说“吃新”也可称作“吃辛”,即在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,将新黍去皮烹粥,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同食,所以民间有“小暑吃黍,大暑吃谷”之说。
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,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。黄鳝味甘、性温,具有补中益气、补肝脾、除风湿、强筋骨等功效,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一定作用。
此外,“吃伏羊”也是小暑常见的习俗。入伏吃羊肉,称为“吃伏羊”,这种习俗历史悠久,江苏徐州有民谣唱道“六月六接姑娘,新麦饼羊肉汤”,民间也有“彭城伏羊一碗汤,不用神医开药方”之说法。